时间:2022-12-23 14:59:41 | 浏览:1179
开 栏 的 话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座黄山,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徽州,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一条新安江。”“黄山恰似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令人爱不释手;黄山如同一本博大精深的厚重史书,令人百读不厌;黄山犹如一处别样乡愁的梦里老家,令人流连忘返。”见识有异,感受不同,每个人喜欢黄山的理由可能有所差别,本报即日起推出“我喜欢黄山的N个理由”专栏,展现“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的无限魅力和澎湃活力。敬请关注。
喜欢理由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山人,我虽然在外发展多年,但从未停止对家乡的关注。随着政府对于茶产业的关注持续提升,特别是在推进茶园绿色防控、鼓励茶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予了农户和企业很多支持。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乘着创意黄山的势能,将这些年来的所见所学带回家乡,帮助大家做出一些改变,让一片叶子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把祁红做出“哲学的味道”
3月6日傍晚,江雪霞从上海回到黄山,处理完上海运营中心落户杭州相关事宜,稍稍松了一口气。
“春茶开采在即,赌一把今年的春茶线上直播,成功了或许前面就是一片天。”江雪霞说自己学文科的,对市场的感知全凭感性。
在江雪霞看来,茶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哲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2008年,江雪霞从安徽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上海一家公司做品牌营销,年薪30多万元。作为从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她每年回家探亲,看到年复一年家乡的境况,对茶的认知是父老乡亲一年的辛劳,还有辛酸。
江雪霞的家乡是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地,自小性格倔犟的她一直在琢磨:家乡的好茶为啥卖不了好价?
2012年,江雪霞放弃了丰厚的待遇,应聘成为承办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一家茶叶交易市场的职员,年收入少了三分之二,只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茶企。
近两年的摸爬滚打,江雪霞基本熟悉了茶界的门道。2014年,她动员在北京一家公司做销售的姐姐,一道回到祁门古溪乡谢家村际源村民组,投资50万元创办了一家茶厂。
在江雪霞眼中,祁红还是当年英国皇室的“祁门香”。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之初两年,加工的红茶并未达到她想像中的模样。
宁愿赔钱也不能砸牌子。两年中,江雪霞每天吃住在厂里,将各地域的茶草分开制作,按不同时长、温度、火候分别试验,硬是把加工的茶叶当学费,不达标的一两不卖。同时,走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观摩茶叶制作技艺,边制边试攻克工艺瓶颈。
“市场不会为辛苦买单,市场只会为品质买单。”这是江雪霞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解决了技术难关,江雪霞在茶厂的基础上创办际源春茶业公司,重点在源头把好质量关。她每年组织茶农培训,免费发放有机肥和粘虫黄板,以优质优价引导乡亲们种好茶、卖好茶。这几年,江雪霞仅农资等方面补贴茶农就达80多万元。
2018年端午节前夕,看到母亲包粽子,江雪霞联想起“茶是草、箬是宝”的茶叶贮藏谚语,突发奇想萌生用箬叶包红茶的创意。说干就干,“粽茶”一经推出便风靡市场,当年单品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受此启发,江雪霞结合节气时令,又推出七夕玫瑰红茶、寒露桂花红茶、冬至姜茶等文创产品,主打线上销售,公司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
“我们的鲜叶卖给江雪霞,价格比市场收购价要高出几毛钱,茶季过后到厂里包粽茶,一天还能挣一二百元。”60多岁的村民吴桃枝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事。如今,江雪霞的公司拥有2000多亩合作茶园基地,辐射茶农3000多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她本人也相继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徽好人等称号。
“春茶开采在即,单粽茶订单已达300多万元。”江雪霞说,今年与抖音平台合作,组建了专业直播带货团队,希望让祁门红茶走得更广更远。
“人生本是一杯清水,关键在于你放进去了什么?放进了泥沙,它便会浑浊;放进茶叶,它便芳香四溢。”即便投身商界,江雪霞不经意间依然流露出哲学专业的背景。
前几天,江雪霞当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面对荣誉,她说自己做得还不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祁门红茶打造成黄山传统茗茶新式解读的第一品牌,向全球消费者传递更新颖、更丰富的红茶文化。
探寻问道
作者:吴江海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二审:徐海生 终审:肖平